4月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普氏能源咨詢鋼鐵交流會上了解到,目前,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把中國鐵礦石資源分為10個區域,將于今年底完成資源和生產企業的摸底調查,為提高產業集中度,擬整合培育6~8個年采礦產能在3000萬噸的鐵礦石生產企業,欲將中國鐵礦石自給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2025年的50%。
但國內鐵礦石開采成本高、品質低,在環保政策越來越嚴的情勢下,與進口礦相比優勢不大。因此,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是否會把11年后國內鐵礦石自給率提升到50%這一部分寫入正在牽頭編制的 《中國鐵礦2016~2025年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并不確定。
進口礦占據成本優勢
中國對進口礦的依存度達60%以上,2013年進口鐵礦石達8.19億噸。中國鋼鐵行業一直想要擺脫對進口礦依存度過高的局面,業界認為受制于高價進口礦是鋼鐵行業薄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 (以下簡稱中鋼協)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鋼企為進口鐵礦石價格的上漲多支付了幾百億美元。”因此,“努力開發國內鐵礦石資源、提高自給率”被認為是中國鋼鐵行業科學發展的選擇。
但在礦價下行通道中,進口礦占據更大的比較優勢。據業內人士估算,全球三大礦業巨頭生產完全成本平均低于80美元/噸,而根據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的統計數據,4000多家國內礦山企業低于100美元/噸的占65%,在100~120美元/噸之間的占15%,其他高于120美元/噸,有的甚至達到140美元/噸以上。
TSI鋼鐵指數高級分析師奧斯卡·特尼伯格(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1月開始,進口礦價直線下降,最低時鐵礦石(62%鐵)價格為104美元。
今年巴西的雨季和澳洲颶風比較溫和,沒有對鐵礦石供應產生季節性影響,因此今年的進口礦價普遍被認為不會過高上揚,基本維持在現在的價格波動范圍內。在這種局面下,以高于進口礦價成本開采國內鐵礦石資源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國內礦提高自給率受制約
普氏能源資訊亞太區鋼鐵及金屬新聞編輯李紅梅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原礦產量在千萬噸以上排名前十的礦石企業產量,僅占全國總產量的15%。4000多家大大小小的礦山中,大多數規模較小,鐵精粉年產能在100萬噸以下。
中國鐵礦資源主要分布在鞍山本溪、河北、四川攀枝花、山西、海南、安徽、湖北等地,內蒙古和新疆等地為相對較新的資源開采區域。
李紅梅說,在國內礦山企業中,鞍鋼礦業是體量最大的、也是最具競爭力的生產企業,其生產完全成本在500元/噸,而其他相對具有競爭力的企業的完全成本在600元~800元/噸。目前鞍鋼礦業每年擁有1800萬噸精礦、800萬噸球團礦和400萬噸燒結礦的生產能力。全國785億噸的鐵礦資源儲量現狀是,多為貧鐵礦,平均品味不到30%,30%已經不算太差的礦,最低的大約為11%~12%,采選成本大。
近年,隨著國內礦山開采深度的增加,為防止塌方、解決空氣流通和水滲漏的問題,必將增加固定資產投入,延長礦山的建設周期?!暗V山開采條件差、露天資源枯竭,有一些山皮剝離后,往地下再探200米~300米,有的地下開采深度達到1000米或者更深,像這樣的建設周期至少要5年以上?!?/p>
此外,原礦品味的逐年下降,也導致采選比加大,增加了成本。再加上國內礦山背負22%~25%的稅賦(相當于200元/噸),與海外礦山在竟爭中自然處于劣勢。在上述條件下,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想要的“提高行業集中度和核心競爭力,力求提高國內鐵礦石自給能力”的目標并不容易。
“因為產量是一個因素,成本和企業的競爭力也是重要因素?!崩罴t梅說,這些目標也不確然最后是否會出現在中國冶金礦業企業協會正在牽頭編制的《中國鐵礦2016~2025年中長期發展規劃》中。
目前,由鞍鋼礦業作企業代表,中國冶金礦業企業協會正對國內鐵礦石資源分10個區域做摸底調查,以期弄清楚礦山數目以及品味情況之后再作政策規劃。